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
作者:翁飞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清代 晚清政治 淮系集团 李鸿章 
描述: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
甲申政变后袁世凯在朝鲜活动之述论(1884—1894)
作者:李承德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袁世凯 事大党 李鸿章 开化党 宗藩关系 
描述:行动;此外,袁世凯还干预了朝鲜国内的建设事业。在外交上,袁世凯执行了联英、反日、制俄的政策。袁世凯成功地阻止了两次“朝俄密约”,成功地削弱了俄国在朝鲜的影响;在巨文岛事件中,袁世凯的行动为李鸿章在英俄之间的交涉起到了外交配合的作用;袁世凯还致力于削弱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了这一目标。袁世凯的积极干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日本与俄国都暂时对朝鲜采取了收缩政策。因此,袁世凯的活动为朝鲜,也为中国赢得了暂时的和平与稳定。
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
作者:刘虹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联日 联日防俄 防日 联俄防日 
描述: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对日本在亚洲扩张的野心和对中国的危害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开始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力主搁置对日妥协的《球案条约》,并购船置械,建立北洋海军,加强对朝鲜的控制等,进行防范日本的军事准备。但是,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既定国策,中日战争已经在所难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无论在外交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惨败,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并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李鸿章始终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认识不足,虽然对日本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政策,但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失误,尤其是在军事上连连失利。李鸿章的对日外交还遭到了来自清政府内部的种种掣肘,同时面临着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极度缺乏和不足,其对日外交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以李鸿章为中心的研究
作者:暂无 年份:200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淮系集团与晚清政治:以李鸿章为中心的研究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作者:何东  年份:200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中法战争 中法和谈 
描述:自强运动,他选择了避战求和的对法策略,并与法国鉴订了《宝海三条》。当法国挑起战争后,李鸿章又适时推行以战谋和的对法策略,一方面对前方战局进行战术指导和物资支援,另一方面,推动中法和谈议结越南事宜。使两国先签《天津条约》,后订《中法新约》,最终结束战争。法国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预定目标,中国虽未落败,却为此战争支付浩繁。以致延误了随后的海防建设,使李鸿章早先拟定的国防、外交战略无从实现。
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
作者:赵亚丽  年份:200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以夷制夷” 李鸿章 “联俄制日” 《中俄密约》 东三省交涉 
描述:开始热衷于“联俄制日”,1896 年,李鸿章与俄国又签订了《中俄密约》等约。但《中俄密约》不仅 没有实现“联俄制日”,反而为俄国扩大在华权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八 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军占领了东北。李鸿章不顾清朝内其他政治派别 的反对,坚持要在俄国事实上并吞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进而沦为俄国 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本文根据历史事实,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收集、整 理,运用历史分析手段,对论文有关内容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尽量对 有关事件做出比较清楚的阐述和说明,力争使评论客观和公正,争取 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模糊认识给予澄清。
李鸿章治理直隶省务研究
作者:戴仕军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治河 赈灾 练军 整顿芦盐 
描述: 第二章 河务治理 由于直隶河务废弛已久,李鸿章督直后,为直隶设计了一个治理全省河务的蓝图,并兴起一个治理河务的高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隶水旱灾患。但由于资金、吏治以及治河方法上的原因,李鸿章并不能根本上改变直隶水患频繁的局面。 第三章 赈灾 直隶灾害频仍,破坏性强,李鸿章利用各种赈灾措施赈灾,直隶地区社会整体比较稳定,而赈灾款粮的筹集,体现了李鸿章等督抚对地方财政控制权力的增大。 第四章 练军建设 李鸿章在继承曾国藩练军方法的同时,根据海防边防的需要,变通具体练章,逐添直隶练军,并加强近代练军的近代化建设。但李鸿章并不完全依赖练军,练军的职责也不完全体现在军事行动上。 第五章 芦盐整治 李鸿章例掌长芦盐政,...
李鸿章与晚清宗藩体制的瓦解
作者:黄俊华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晚清 宗藩体制 
描述:策为例,说明他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 文章正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李鸿章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琉球问题时,摈弃了中国传统对待邦国“务虚名,勤远略”的做法,代之以国际法同日本交涉,主张琉球自主。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和态度的强硬。在日本的进逼之下,中国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权。 第二部分,李鸿章与越南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越南问题时,起先变相地承认法越新约,使宗主权名存实亡;后又坚持对越之宗主权;最后则曲意放弃对越宗主权。他对传统宗藩政治的扬弃及法国的不断进攻,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第三部分,李鸿章与朝鲜宗主权的丧失。为保障东北安全,李鸿章劝导朝鲜开埠通商,帮助朝鲜自主,参与朝鲜外交,筹划联英、联俄,抵制俄、日。他的行为表面上虽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控制,但结果却使朝鲜叛华心理日益增强。加之日本的挑衅,经甲午一战,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第四部分,评判李鸿章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宗藩体制内部的不平等、中国国力的衰落,使宗藩体制必然走向瓦解。李鸿章在处理宗藩事务中,将主权观念和“外敦和好,内须自强”的思想应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
作者:张凌宇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一、晚清外交的国际、国内环境 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势日趋衰落。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日益崛起。 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升的势头相反,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包括统治阶级都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综合国力日渐衰微。 李鸿章独揽当时中国军、政、外交大权达30年之久,参与并主持了几乎所有的清朝重大外事交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及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须和戎”、“实力外交”以及“以夷制夷”等几个方面。 二、“外须和戎”的策略 “和戎”实际上就是维持和局。李鸿章的“和戎”观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关:第一,中国当时的国力状况及其与西方列强对比的过分悬殊。第二,致力于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三,当时远东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清政府“借师助剿”政策是促成李鸿章“外须和戎”策略的外部因素。第四,“和戎”外交策略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提出、制订到实施都贯彻和体现着儒家的思想。 “和戎”列强,实现和平,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变法以求自强自立,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
试论19世纪80年代朝鲜自主外交——以遣使欧美为中心
作者:朴帝炫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宗藩关系 李鸿章 袁世凯 朴定阳 
描述:利益。清政府感到为了维护自己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保障东北的安全,需要加强对朝鲜的宗主权,自然引起了朝鲜方面的不满。“壬午兵变”后,清朝进一步加强对朝鲜内政外交的积极干涉,使朝鲜朝野对中国的离心倾向与日增大,因而脱离清朝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要求具体表现为“甲申政变”和“朝俄密约”等事件。188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更加粗暴地干涉朝鲜的内政外交,对于袁世凯的蛮横干涉一直感到不安的朝鲜政府,为了摆脱清政府的控制,决定在与各国签订的修好通商条约基础上,派遣使节到欧美各国,利用西方势力以牵制中国。 1887年8月,朝鲜政府任命朴定阳为驻美全权公使。清政府以违背属邦体制为由出面阻拦,中韩两国就派使问题进行交涉。结果,清政府准予使臣赴任,但必须遵守“另约三端”。其内容包括:朝鲜使节初至各国,应先赴中国使馆具报,请由中国钦差率同赴外部;公开外交场合,朝鲜使节应随中国钦差之后;若有紧要事项,应先与中国钦差密商。但是,朝鲜全权公使朴定阳到美国后,违背“三端”中的第一端“先赴同赴”,自主地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因此,清政府诘责朝鲜政府,并向朝鲜政府施加压力,最后迫使朴定阳在任职一年后被召回。 朝鲜政府向欧美各国派遣全权公使的目的,是向国际社会宣告自己为主权国家,借外交活动来寻求独立自主。朴定阳以朝鲜驻美全权公使的身份,力排清政府的干涉,完成了与美国开展外交关系的重任。朝鲜政府遣使欧美以及朴定阳在美国进行的自主外交,表现出了朝鲜在清朝的控制之下力图要求独立自主的努力,在韩国外交史上的意义重大。